
苏联还原东线烽火——《解放( fàng)》五部曲


今天聊聊苏联电( diàn)影《解放》五部曲。
片名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Огненная дуга / Osvobozhdenie: Ognennaya duga (1970)。
片名( míng)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Прорыв / Osvobozhdenie: Proryv / Liberation: Breakthrough (1970)。
片名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главного удара / Osvobozhdenie: Napravlenie glavnogo udara / Wyzwolenie III: Kierunek głównego uderzenia / The Direction of the Main Blow / Befreiung / The Great Battle / Liberation (1971)。
片名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Битва за Берлин /Osvobozhdenie: Bitva za Berlin / Liberation IV: The Battle of Berlin (1971)。
片名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Последний штурм /Osvobozhdenie: Posledniy shturm / Liberation V: The Last Assault (1971)。

在1960年代,苏( sū)联政府对西方电影界对( duì)于二战东线战场的忽视( shì)感到颇为不满。一个典型( xíng)的例子就是备受赞誉的( de)《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 ,1962),因此苏联决( jué)心弥补这一历史空白,制( zhì)作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 yì)的电影《解放》。一方面是纪( jì)念那场战争,另一方面更( gèng)是为了向世界展示苏联( lián)在二战中所发挥的重要( yào)作用。
继史诗巨片《战争与( yǔ)和平》之后,苏联电影界再( zài)接再厉,倾力打造了大型( xíng)历史电影史诗《解放》。这部( bù)影片并非单一作品,而是( shì)由五部相互关联、各自独( dú)立的电影组成,分别是《解( jiě)放1:炮火弧线》《解放2:突破》《解( jiě)放3:主攻方向》《解放4:柏林之( zhī)战》《解放5:最后一击》。

每一部( bù)都精心雕琢,深入描绘了( le)苏联红军在东线战场上( shàng)的英勇抗争,以及他们在( zài)战争中所经历的磨难与( yǔ)胜利。
这些影片不仅展现( xiàn)了苏联士兵的坚韧不拔( bá)和英勇无畏,也呈现了战( zhàn)争的残酷与无情,更揭示( shì)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 huī)与民族荣耀。
《解放》系列电( diàn)影以其宏大的叙事、细腻( nì)的刻画和深刻的内涵,成( chéng)为了苏联电影史上的经( jīng)典之作。它们不仅为观众( zhòng)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 líng)的盛宴,更为后人留下了( le)宝贵的历史记忆,让我们( men)能够永远铭记那些在战( zhàn)争中付出巨大牺牲的英( yīng)雄们。

《解放》这五部巨片经( jīng)过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修( xiū)复计划(Mosfilm Cinema Concern),迎来了焕然一新( xīn)的重生。这次数字修复工( gōng)程,于2020年圆满完成,使得这( zhè)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得以( yǐ)以更为清晰、细腻的面貌( mào)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
经( jīng)过修复的《解放》系列电影( yǐng),画面更加清晰,音效更加( jiā)震撼,对比《自由战士》《莫斯( sī)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 dà)血战》等几部老片,修复版( bǎn)的《解放》观感要好很多。

影( yǐng)片精准忠实地再现了当( dāng)年战火纷飞的战争场景( jǐng),每一帧实拍画面都仿佛( fú)将观众带回了那个硝烟( yān)弥漫的时代。
然而,令人遗( yí)憾的是,片方在道具筹备( bèi)上未能觅得真正的德国( guó)虎式或豹式坦克,为了弥( mí)补这一不足,苏联坦克工( gōng)厂对一些现有的坦克进( jìn)行改装,使其在外形上极( jí)尽逼真地模仿了纳粹坦( tǎn)克。尽管这些改装坦克在( zài)细节上或许难以与真实( shí)的纳粹坦克完全吻合,但( dàn)它们仍在银幕上展现出( chū)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guǒ)。
在角色塑造方面,影片也( yě)力求还原历史人物的真( zhēn)实形象。在大多数情况下( xià),历史人物都是由来自对( duì)应国家的演员出演。不过( guò)由于没有美国制片厂的( de)参与,波兰演员斯坦尼斯( sī)瓦夫·雅斯基维奇被选中( zhōng)饰演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lín)·罗斯福。
在影片播放银幕( mù)演职员表时,观众可以清( qīng)晰地看到非苏联演员的( de)名字和他们来自的国家( jiā)都被一一识别出来。

这部( bù)影片在历史还原度上可( kě)谓下足了功夫,每一处细( xì)节都力求精准,也正因为( wèi)还原度高,需要观众对二( èr)战历史有相当的了解。
否( fǒu)则对于那些对二战历史( shǐ)不太熟悉的观众来说,真( zhēn)的会被虚假宣传误导,误( wù)以为美国人真的将国旗( qí)插在了德国国会大厦的( de)顶上。

《解放1:炮火弧线》讲述( shù)了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
库尔( ěr)斯克战役是第二次世界( jiè)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 jué)定性战役之一,也是第二( èr)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 tǎn)克会战。这场战役发生在( zài)1943年7月5日至8月23日之间,地点( diǎn)位于库尔斯克地区。德军( jūn)计划使用4个集团军,从南( nán)北两端自中央夹击,意图( tú)合围并歼灭在库尔斯克( kè)以西的中央突出部的苏( sū)联红军,从而重夺战略主( zhǔ)动权。然而,由于苏联红军( jūn)事先得知了德军的进攻( gōng)计划,并建立了三道纵深( shēn)梯次防御线,以及部署了( le)庞大的兵力,德军的进攻( gōng)步调缓慢且付出了惨重( zhòng)的伤亡。
库尔斯克战役不( bù)仅是德军在苏德战争中( zhōng)的最后一次战略性大规( guī)模进攻,而且也是整个战( zhàn)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 dé)军还掌握着有限的战略( lüè)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发( fā)动战略进攻的时间和地( dì)点。然而,战役之后,德军完( wán)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被( bèi)迫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 lüè)防御。苏联红军则借此机( jī)会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 dà)规模进攻。
在库尔斯克战( zhàn)役中,双方共投入了超过( guò)150万名士兵,空军部队参战( zhàn)飞机超过了5000架,坦克数量( liàng)近8000辆,创下了史上规模最( zuì)大的坦克会战和最大规( guī)模单日空战的纪录。尽管( guǎn)苏联红军也付出了惨重( zhòng)的代价,损失了80多万兵力( lì)和3千多辆坦克,但他们的( de)胜利使他们从此获得了( le)战场的主动权。德军在库( kù)尔斯克战役的失利使他( tā)们永久性地丧失了战场( chǎng)主动权,此后再也无法对( duì)苏联红军产生致命威胁( xié)。
库尔斯克战役标志着德( dé)军在东线战场的彻底失( shī)败,也为苏联红军最终赢( yíng)得战争奠定了基础。

《解放( fàng)2:突破》讲述了1943年后半期的( de)二战大事件。
盟军在西西( xī)里岛的登陆战役是第二( èr)次世界大战中一场具有( yǒu)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
战( zhàn)役开始时,英军和美军分( fēn)别从西西里岛的东南部( bù)和西北部发起了登陆行( xíng)动。英国第8集团军由蒙哥( gē)马利指挥,从岛的东南部( bù)登陆并向墨西拿推进;而( ér)美军第7集团军则在巴顿( dùn)的指挥下,从岛的西南部( bù)登陆,意图将敌军一分为( wèi)二。盟军的这次登陆行动( dòng)经过精心策划,利用了天( tiān)气和战术的突然性,成功( gōng)地突破了德意军的防线( xiàn)。
在登陆之前,盟军还进行( xíng)了一次成功的战役欺骗( piàn)行动,通过将一个假扮成( chéng)高级参谋的尸体漂浮到( dào)西班牙,使德军误判了盟( méng)军的登陆方向。这一行动( dòng)成功地吸引了德军的主( zhǔ)力,使其将重兵部署在错( cuò)误的方向,从而为盟军的( de)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 wèi)了夺取制空权,盟军起飞( fēi)了大量飞机对西西里岛( dǎo)上的敌人阵地进行了地( dì)毯式的轰炸,为登陆行动( dòng)提供了有力的空中支援( yuán)。在登陆后,盟军还迅速在( zài)西西里岛与北非之间的( de)班泰雷利亚岛屿展开行( xíng)动,俘虏了大量意军士兵( bīng)。
经过激烈的战斗,盟军最( zuì)终成功夺取了西西里岛( dǎo),不仅实现了对意大利的( de)直接进攻跳板,而且在政( zhèng)治上强烈震撼了已经动( dòng)摇的意大利政府,导致墨( mò)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投( tóu)降。这场战役的胜利为盟( méng)军打开了从南部登陆欧( ōu)洲的大门,并对整个战争( zhēng)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 yǐng)响。

二战中,希特勒决定营( yíng)救墨索里尼,主要是因为( wèi)他意识到墨索里尼的政( zhèng)治幻梦对德国来说是一( yī)个沉重的负担。意大利的( de)败落和墨索里尼的困境( jìng),使德国在战争中的处境( jìng)变得更加困难。
当时,墨索( suǒ)里尼被意大利军方关押( yā)在大萨索山上。为了营救( jiù)他,德国制定了名为“橡树( shù)行动”的救援计划。德军无( wú)线电侦测部门发现了墨( mò)索里尼可能被关押的地( dì)点,并选择了使用滑翔机( jī)进行机降,因为大萨索山( shān)海拔高、空气稀薄,不利于( yú)伞降。最终,斯科尔兹尼上( shàng)尉被选为执行此次行动( dòng)的负责人。
这次营救行动( dòng)的成功,进一步加深了德( dé)国与意大利之间的联盟( méng)关系。希特勒将意大利更( gèng)紧密地绑在了德国的战( zhàn)车上,使两国在二战中的( de)命运更加紧密相连。然而( ér),这种紧密的联盟关系并( bìng)没有改变战争的整体形( xíng)势,随着战争的深入,德国( guó)和意大利都面临着越来( lái)越大的压力。

苏联解放基( jī)辅的故事发生在1943年11月3日( rì)至11月6日,是苏联红军在东( dōng)线战场上取得的重要胜( shèng)利之一。基辅是乌克兰的( de)首都和重要城市,自1941年起( qǐ)被纳粹德国占领,成为了( le)苏联红军解放的重要目( mù)标。
苏联红军在解放基辅( fǔ)的行动代号为“基辅攻势( shì)”,在经过激烈的战斗后,最( zuì)终于1943年11月6日成功解放了( le)基辅。这次胜利对于苏联( lián)红军来说具有重要的战( zhàn)略和象征意义,标志着他( tā)们开始向西线推进,逐渐( jiàn)将纳粹德军赶出苏联境( jìng)内。
基辅的解放也给了苏( sū)联人民以希望和信心,激( jī)励他们继续为保卫祖国( guó)、消灭法西斯侵略势力而( ér)奋斗。这场战役虽然在纳( nà)粹德军撤退时基础受到( dào)了严重破坏,但对于苏联( lián)人民来说,基辅的解放是( shì)一次具有重要历史纪念( niàn)意义的事件。

二战中的德( dé)黑兰会议是美、英、苏三国( guó)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 sī)大林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 zài)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 de)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 yì)的主要议题是讨论美英( yīng)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东西( xī)方配合对德作战问题,并( bìng)涉及分割德国、建立维护( hù)和平的国际组织、巴尔干( gàn)、法国、远东、芬兰以及波兰( lán)疆界等问题。
在会议中,三( sān)国首脑达成了开辟第二( èr)战场的决议,即进攻西欧( ōu)的“霸王”战役和进攻法国( guó)南部的战役于1944年5月同时( shí)发动,登陆兵力达100万人。苏( sū)联则承诺在同一时间向( xiàng)德军进攻,以配合盟军西( xī)线的行动。这个决议在后( hòu)来得到了落实,盟军于1944年( nián)6月6日在诺曼底登陆,成功( gōng)开辟了第二战场。此外,苏( sū)联在1944年6月22日发动了白俄( é)罗斯战役,也体现了其在( zài)配合盟军行动方面的决( jué)心。
会议还发表了《德黑兰( lán)宣言》,宣言宣布三国就消( xiāo)灭德军的计划达成了协( xié)议,并将协力在战后创造( zào)和平。这份宣言展示了三( sān)国在战争中的团结和对( duì)和平的共同追求。
德黑兰( lán)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zhàn)中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 shǐ)意义的会议。它解决了美( měi)英苏三大国长期以来存( cún)在的一些主要矛盾和分( fēn)歧,增强了它们之间的相( xiāng)互了解和信任,巩固了国( guó)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 jié)与合作。这次会议不仅加( jiā)速了战争的进程,也为盟( méng)国今后解决其他各种问( wèn)题和合作重建战后世界( jiè)和平奠定了基础。

《解放3:主( zhǔ)攻方向》关于苏军在白俄( é)罗斯的作战。
十次斯大林( lín)突击,是对1944年苏军战略总( zǒng)攻的一种概括,十次突击( jī)解放了几乎全部沦陷国( guó)土,把战场推到了国境之( zhī)外,苏德战线由4450公里缩短( duǎn)到2250公里;德军共损失160 万兵( bīng)力、坦克和自行火炮6700 辆、火( huǒ)炮和迫击炮2.8 万门、飞机1.2 万( wàn)架;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 lì)亚、匈牙利先后退出战争( zhēng)。从五十年代末起,苏联有( yǒu)关著作一般不再使用十( shí)次突击的提法,而以51个战( zhàn)略性关键战役代之。
苏联( lián)红军在白俄罗斯的作战( zhàn)开始于1944年,作为苏联对德( dé)军十次打击中的第五次( cì)。在二战后期,苏联人在白( bái)俄罗斯的作战是战争中( zhōng)的一个重要篇章。这次战( zhàn)役是苏联红军对德军进( jìn)行的一系列打击中的一( yī)次关键行动,对战争的最( zuì)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 de)作用。
苏联红军使用了大( dà)量的火炮、坦克和作战飞( fēi)机,采取了两侧平行追击( jī)结合正面追击的战略,深( shēn)远纵深合围德军重兵集( jí)团。这次战役中,苏联红军( jūn)的航空兵出动了大量飞( fēi)机,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强( qiáng)有力的空中支援。
在战役( yì)过程中,苏联红军在多个( gè)地段同时突破德军的防( fáng)御,成功合围和歼灭了德( dé)军在维捷布斯克和博布( bù)鲁伊斯克等地的翼侧集( jí)团。随后,苏联红军继续向( xiàng)明斯克方向实施向心突( tū)击,进一步扩大了战果。这( zhè)场战役中,苏联红军展现( xiàn)出了出色的战斗能力和( hé)组织能力,有效地协调了( le)不同兵种之间的合作,采( cǎi)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

被( bèi)多次改编成电影的“刺杀( shā)希特勒”事件在第三集也( yě)就16分钟的篇幅。
二战后期( qī),即1944年7月20日,德国国内爆发( fā)了一场针对纳粹德国元( yuán)首阿道夫·希特勒的刺杀( shā)行动,即“7·20事件”,史称“瓦尔基( jī)里行动”(Operation Valkyrie)。这次行动是由一( yī)批反对希特勒统治的德( dé)国军官和政界人士策划( huà)并实施的,旨在推翻纳粹( cuì)政权,结束战争,并为德国( guó)寻求一条和平之路。
在事( shì)件当天,即1944年7月20日,密谋集( jí)团的核心成员克劳斯·格( gé)拉夫·冯·施陶芬贝格上校( xiào)利用参加高级统帅部军( jūn)事会议的机会,将一枚定( dìng)时炸弹放置在希特勒的( de)会议室。然而,由于一系列( liè)意外因素,如会议时间的( de)提前和炸弹数量的减少( shǎo),炸弹爆炸的威力被大大( dà)削弱,希特勒仅受轻伤,而( ér)施陶芬贝格则趁乱逃离( lí)现场。
事件发生后,纳粹党( dǎng)卫军迅速展开对参与者( zhě)的清算,大量军官被逮捕( bǔ)和处决。斯陶芬贝格等人( rén)被捕并遭严刑拷打。希特( tè)勒亲自主持了对参与者( zhě)的审判,并迅速处决了包( bāo)括斯陶芬贝格在内的许( xǔ)多密谋者。此次行动失败( bài)后,纳粹政权对德国军政( zhèng)界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恐( kǒng)怖镇压,成千上万的人遭( zāo)到逮捕、审讯和处决,甚至( zhì)牵连到了他们的家人和( hé)朋友。
这次事件对德国战( zhàn)争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xiǎng),加速了纳粹政权的崩溃( kuì),也为二战的结束埋下了( le)伏笔。


《解放4:柏林之战》中,苏( sū)军开始进攻柏林,斯大林( lín)与其他盟国进行谈判。
《解( jiě)放5:最后一击》讲述了最终( zhōng)占领柏林的欢乐和悲剧( jù)。
柏林战役,也被称为柏林( lín)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zhàn)苏德战争中的一次重要( yào)战役,也是苏军实施的最( zuì)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yì)。战役自1945年4月16日开始,至5月( yuè)9日德军投降结束,历时近( jìn)一个月。
在战役开始之前( qián),苏军集中了白俄罗斯第( d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 jūn)等大量兵力,共计250万部队( duì),配备有大量的飞机、火炮( pào)、坦克等武器装备。他们的( de)目标是对抗德军的集团( tuán)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总( zǒng)计约80万人。
战役过程中,苏( sū)军先后突破了奥得河、尼( ní)斯河防线,对柏林形成了( le)包围。在对柏林的强攻中( zhōng),苏军采取了多路向中心( xīn)突击的战术,经过激烈的( de)巷战,于4月27日成功突入柏( bǎi)林中心区。29日,苏军开始强( qiáng)攻国会大厦,而希特勒在( zài)30日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 shā)。5月2日,柏林的卫戍司令H.魏( wèi)德林将军率部投降,标志( zhì)着柏林战役的结束。在战( zhàn)役的最后阶段,1945年5月9日,德( dé)军统帅部代表W.凯特尔元( yuán)帅在柏林签署了向苏军( jūn)和盟国远征军无条件投( tóu)降书。

俄罗斯莫斯科无名( míng)烈士墓前的大理石墓碑( bēi)上面镌刻着两行文字:Имя твоё неизвестно. Подвиг твой бессмертен。意( yì)思是“你的名字不闻于世( shì),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简短( duǎn)的文字承载着无尽的敬( jìng)意与哀思。先烈们他们的( de)名字或许并未被世人广( guǎng)为传颂,但他们的英勇事( shì)迹和崇高精神却永远镌( juān)刻在人们心中。我们要铭( míng)记烈士们的牺牲和付出( chū),勿忘历史,缅怀先烈。向英( yīng)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yì)!

精准再现东线史实,
警醒( xǐng)观众辨识历史。